有些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血液里的,比如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松花江上》,当那悲凉激愤的旋律响起的时候,一种呼应就自然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体里。类似的有关命运的歌,使我们想到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北大荒人的歌》。当年,北大荒与一代人的命运,正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淡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唱词:“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我爱你!” 这歌词里有一种沧桑,有一种纠结,却如岩浆一样溶在爱之火中。当年北大荒的知青大都已经返城,更久远的第一代北大荒人——十万转业官兵,扎根在那里已经两鬓斑白。社会体制开始转型。原来的集体主义理想,正在变成更现实的生活。然而,那由奉献而升华出的崇高精神,依然让人所缅怀,并且也依然是在民族与同胞处于危难时,都会从每个人身上召唤出来的。比如,四川地震时民众的表现。
这首歌的歌词作者王德,现已近七十岁。他曾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一分子。1954年,他随部队开到北大荒——密山垦荒,当时他在部队的文工团。两年后,他所在师的各团都改为农场,师部也解散,他被调到哈尔滨话剧团。人虽离开了北大荒,但在北大荒生活的艰苦岁月却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并且,他的战友大都终生留在了那里。
他在哈尔滨话剧团当声乐演员和合唱指挥,时常下去演出体验生活,一直没与北大荒断过联系。并且,随岁月的推移,北大荒也凝结着他的思考。这里面有苦难,也有一代人的奉献精神,而这一切是与共和国的整体命运连在一起的。他提起当年的同事,著名歌唱家张权,她的丈夫,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及作曲家就病死在北大荒。他当年的战友去山上伐木,晚上睡窝棚里,洋铁桶改造的炉子起火,20余人都烧死在里面。
1987年,这首歌的谱曲者刘锡津对王德说,可否为参加当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写一首歌词。这是一个触发点,因为北大荒农场当时正处在困苦的转型时期,一代人奉献的命运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反照。王德要站出来,为那一代人说些什么,这情感已淤积心底多年。
王德说,歌词里“你为我的命运焦虑,我为你的收获欢喜”,焦虑两个字,不是一般颂歌里可以说出来的,这是他心的凝结。
这首歌当年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获优秀创作奖。歌曲也在那一年唱遍全国,尤其是殷秀梅演唱后,更是家喻户晓。
如果我们上网查这首歌,就会看到许许多多不同演唱的版本,还有与歌相配的各类北大荒怀旧的照片,还有对这首歌的感触。
王德和作曲刘锡津被农垦总局授予“光荣的北大荒人”称号,这首歌也被定为垦区的垦歌。
评论